第(3/3)页 作品的成功,远远超出众人的预想。 无论是对本地文化很了解的滇南人民,或是少数民族,还是大江南北前来旅游的游客们。 能够看到这最为原生态的独特作品,从中感受滇南的民俗与文化。 都是非常不错的体验。 在首演就很成功的基础上,即使时间尚短,还未走出本省,但已经吸引了相当多业内人士的目光,前往滇南,慕名而来。 毕竟,无论是这百分之75的山寨村民,真正原生态的演出内容,还是桑莲,滇南文艺重点工程,某个逛街李的参与 放在业内,那都是十分吸睛的消息。 而随着一些业界内的大佬们前去观看了第二场,第三场等等的演出后。 业内的评价开始走入了人们的视线。 某导演:这种舞台的冲击力与感染力是非常独特,和以往感受完全不同的,很有趣。 某知名制片人:浓浓的乡土气息,最原始的野性之美,有时候,往往只需要一点点的艺术加工,便可以让一些以往被我们忽视了的民间艺术,于舞台上焕发第二春。 某著名主持人:《滇南映象》应该走出去,它表现了一种更加多元化的华夏之美,是与以往主流艺术作品所不同的美学体验。 随着这样的好评。 关注的人变的越来越多。 随着演出的不断推广,积蓄的力量十分强大。 甚至已经做好了前往国内的各个省市进行巡回,轮回的演出,以及和各个省市标志性歌舞团,剧院,建立了一些初步的合作意向。 即“轮换式,交替式演出”。 那种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景象,就在眼前。 但有人开心,那就有人不开心。 老东北的阿辽们,那看着走出去的李景霖,心情那可就太复杂了。 宣传各地文化。 但很难轮得到自己老家。 这上哪说理去。 可平时想找吧,还真不太好找。 毕竟,李景霖的工作重心一向放在了上沪,时不时的在京城。 而且,看样子,是一直在往南方跑。 很难不酸。 之前倒是还好。 但当《滇南映象》里,创作者的一栏中,一众名字里,赫然出现“李景霖”这仨字后。 那真的是有点绷不住了。 如果非要形象的形容,那就是. “俺的!!俺的!!李景霖是俺们这嘎达滴银!” 这都跑滇南去了,指不定还跑哪。 再不下手,真等人退休回老家是吧?! 于是,绷不住的文旅干部便一个电话打了过来,想的是探探口风。 结果,听说李景霖刚好回了老家。 于是,当地的文旅干部,赶紧带着几个人就来了。 打算着能不能也商议个什么文艺类的合作项目,能不能有点什么方式,把咱辽宁的非遗也往外鼓秋鼓秋。 总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儿敲锣打鼓的算什么呢? 毕竟,东北小伙,你可以内向,但必须闯荡点,敞亮点。 东北,那得走向世界,因为,宇宙的尽头是铁岭,铁岭的尽头,是盘锦。 而此时。 李景霖也是有点挠头。 难为情中,也多少有些为难。 还真不是李景霖不想助力家乡文化发展,而是这局限性确实有点太大。 起码到目前为止,李景霖是真没想好该怎么搞。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