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慢走一段时间后,克里斯托弗停下来擦擦汗,喝着水,和李景霖聊了起来。 “我走过这一路,甚至没有遇到几个浪费食物的人。” 李景霖一愣。 不浪费食物。 这对于大部分的华夏人来说,属于是常识,甚至是生活中的基本道德。 但殊不知,对于克里斯托弗来说。 在吃的这一路上,这样大范围的观察中,普遍存在的不浪费食物的现象,甚至十分的离奇。 “虽然也会有一部分人浪费食物,不过,相比之下实在是太少了,我观察到的大部分人,还是点多少吃多少。” “吃不完的话,大部分人还都会选择打包。” 克里斯托弗显然对此十分在意。 事实上,这在生活中的体现,不注意观察的话,确实很难注意到。 但如果仔细观察,的确能够感受到些许差别。 如果按照前几年的数据来看,意大利这五千六百多万的人口,每年浪费的食物起码在五百二十多万吨以上。 这甚至还是建立在节能减排,减碳环保,回收了相当一部分食物浪费的情况下。 而华夏呢? 十四亿的人口,每年浪费的食物,大概在三千五百多万吨。 平摊下来,意大利人对食物的浪费程度,起码是华夏的近4倍。 这不仅是食品行业上的工业差距问题,平摊到每一个人对于食物的基本尊重,差别也是十分明显的。 “华夏有句古话,一粥一饭,当思其来之不易。” 李景霖耸耸肩。 毫无心理压力的便甩出了一个超链接。 “所有华夏的小学生都能背下来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两千多年的农耕文明,是到了现代,在农业技术有了突破后,才能真正养活14亿人,让这片土地开始真正的远离饥饿。” 说到这里,李景霖眼神都有些飘远。 历史书上,【饿殍千里,人相食】的末日惨景,绝对不是轻飘飘的一句话。 没有人比华夏人更明白挨饿的感觉。 吃,甚至到了礼仪之上。 这是克里斯托弗有些理解不了的。 “但我觉得,其实还不够,不过不用担心,我一直相信,华夏未来的孩子们,纵使生活富足,但素质也一定是越来越高的。”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