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两边敌对-《农门女猎户种田发家史》
第(2/3)页
东宁道可没这么长的时间等。
事关仕途,且机会难得,这些排名靠前的官儿,怎么也得铆足了劲儿地拼一把。
这些人可都是奔着会元来的。
只要新进的文人多,就算一年一考,照样能选出高质量的秀才和举人。
本身就已有为官的经验,又能在会试中拔得头筹,而官府又没什么其他的可用的人才,他们获取更高职位便是板上钉钉的事。
最终进行的这次会试,虽然只有东宁路的举人参加,但他们却来自于整个大楚,如此算来,还真不能算是小打小闹了。
考场外,随着举人们走出。
须知,会试可是三年一次。
整个楚国的举子千千万,想要取得进士位,便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比现在难考多了。
总共十八位解元,进士名额再少,怎么也得有二三十个吧?他们考中的几率极大啊!
而且,他们多数都是倾全家之力培养的文人,家中的钱财就是短了谁都不会短他们,手上的银钱自然也更充足。
只要夺得会元,怕是太守的职位也能拿下。
还真不会。
那么问题来了,年年考,选出来的秀才和举人的质量不会越来越差吗?
只要是男子,必然便会被等在外头的文人们以及家眷们簇拥着嘘寒问暖,或是大张旗鼓地恭喜这恭喜那的,仿佛他们已经高中一般。
在没有其他路、府、县的举人们前来参与科考的情况下,虽然进士录取的人数也少了许多,但八九不离十便是从他们这些人中选拔呀。
本来呢,科考应该是三年一次。
况且,官府对于他们的要求也没降低,基本都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选拔人才。
而且,那时就算考上进士,也不一定有官做,或者说是好位置。
以往任何一次会考,那都是熟人扎堆,或是同乡扎堆,南北方的举子们泾渭分明。
因此,每回选出来的都是实打实的有才之人。
咦,这不对啊!
也可以看出,皇孙殿下这是没打算放水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