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皇帝的战栗(一)-《大国海魂》
第(2/3)页
“恭喜,魏格纳将军,你猜对了!”前海军情报处第一副处长的雷德尔拿出情报官员应有的敏锐,苦笑道:“英国人刚刚愚弄了全世界一把,他们将杰利科、贝蒂这些军官全部无罪开释!”
“那又怎么样!”因为日德兰海战丢了胳膊的魏格纳打心底厌恶英国人,他将视线移向西方,自信满满道:“既然能够我们击败杰利科和贝蒂一次,我们自然还能再次打倒他们!”
“问题不在这里……”雷德尔不理会魏格纳自信的宣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份皱巴巴的名单,忧虑道:“贝尔福重新启用包括杰利科、贝蒂在内的费希尔帮,这是再危险不过的信号了!”
华丽的分割线
“这是再危险不过的信号了!”
希佩尔话音刚落,王海蒂便抓住问题的核心所在。
实力相对较弱的大洋舰队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系列海上战事的胜利。这其中既有大英帝国轻视战舰防护,过分追求火炮数量、航速和射击速度,炮弹发射药性能不稳定等等原因,也决不乏人为制造的灾难。
赫尔戈兰湾海战,哈里奇舰队司令雷金纳德蒂里特准将只有一份大胆而简单的计划就敢孤军深入赫尔戈兰湾,倘若不是贝蒂的战巡舰队支援及时,恐怕哈里奇舰队会葬送在帝国家门口。多格尔沙洲海战。三艘猎户座级超无畏舰面对增援过来的三艘帝国主力战巡,其表现可谓是皇家海军的耻辱;福克兰群岛海战,穆尔少将空有三艘巡洋舰杀手――战列巡洋舰。面对两艘万吨级大型装甲巡洋舰却不敢放手一搏;至于日德兰海战,那更是彻头彻尾的灾难,皇家海军官兵表现虽然英勇。但是海战终究是一项讲究理智严谨的艺术,英格兰糙哥们失误频频,将兵器的劣势发挥得无以复加。
其实,英国海上失利归根究底还是他们的体制出了问题。皇家海军数百年未尝一败是荣誉也是负担。它让不列颠人坚持自己的体制和战术是最好的,官员盲目自大思想保守固步自封,机关浮于人事官僚气息严重,对于新技术和新战术反应迟钝。
英国人原本有机会挽救这一切。1904年10月21日,约翰费希尔被任命为英国第一海务大臣。精力充沛的费希尔和他的支持者不惜得罪强大的保守势力,改革海军体制,开启无畏舰竞赛。
很可惜。英国人自己葬送了改变一切的机会。1910年1月,费希尔在一边喊打喊杀声中辞职下台,他的追随者也相继被调离一线部门。1911年10月25日,当不好金融投机客、军人,甚至是简单的战地记者的温斯顿丘吉尔就任英国海军大臣。政治智慧过人的丘吉尔意识到海军积累的暮气,清楚他不擅长细节的缺点,所以不愿意花费功夫踏实去做费力不讨好但却能够夯实大英帝国海军地基的工作,只是复启约翰费希尔作为权宜之计,打定主意让费希尔冲在前面,然后趁机窃取改革家的功劳。
丘吉尔功利的态度自然不足以支撑这场改革继续。赫尔戈兰湾海战,刚刚有了眉目的战时改革不得不再次中止,因为改革设计师费希尔宣布辞职。
德意志乐于见到这种场面,因为温斯顿丘吉尔大人虽然名声在外,但是军事素养缺乏得很。日德兰海战后,阿瑟贝尔福上台,帝国海军情报处翻遍那个身体消瘦但却腰背笔挺的老头数十年政坛履历表也没有找到任何与海军有交集的内容,于是包括王海蒂在内的海军高层纷纷松了一口气,将皇家海军的崛起日期一再向后推移。
其实,纵使阿瑟贝尔福有极高的军事素养,过人的铁腕,他也缺乏可以托付的人才。大英帝国海军部的暮气积水成冰,约翰牛固执起来,哪怕是阿瑟王严苛的军令也无济于事。
“几乎就是一盘死局,可贝尔福仍旧能够找出生机,阿瑟贝尔福或许正是皇家海军现阶段需要的那个拯救者!司令官,大舰队重新崛起的日期可能会提前!”
钻出军车,在夏洛腾堡宫勾连宫殿群之间别具匠心的花园小道上走,王海蒂毫不掩饰他对英国海军大臣的钦佩。
虽然皇帝和海军内部保守派对他的牵制阴魂不散,可是拥有一支士气高涨战力完整的大洋舰队,还有海军同僚无条件的支持,王海蒂自认为他的手牌比日德兰海战惨败后匆忙接任烫手的英国海军大臣职务的阿瑟贝尔福要优越得多。不过即便形势严峻如1915年,贝尔福仍旧能够扳回部分主动权,以史无前例的决心对暮气沉沉的皇家海军来一次荡气回肠的改革。
如果贝尔福完成这场改革,哪怕大英帝国输掉整场战争,皇家海军依旧能够很快崛起,这是功在千秋的壮举!
威廉的侍从官推开主宫殿偏厅会议室大门。光线从奢华昂贵的水晶灯投射下来,上等木料打造的长会议桌上摆放了由中美洲的咖啡豆研磨的咖啡和列席会议的铭牌,王海蒂很快便找到了位于长会议桌右侧中央属于自己的位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