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改变历史的瞬间(四)-《大国海魂》
第(2/3)页
同样是6月21日,法国的巴黎盆地,另一场剧变发生了。
这个夏天,德国国内动荡不安。照例是海军势力与皇帝的水火不容,随后工人势力崛起了。他们相继发动基尔起义和石勒苏益格起义,与反扑过来的保守力量打成一团,而这时候,内外交困的德皇退位了。想要取而代之的军事统帅部也没能接管权利真空,最终形成保皇党、海军、陆军、容克、资产阶级和工人党相互纠缠的局面。
内乱削弱了德国陆军,在西线,精悍的德军稍显颓势,于是看到收复本土希望的法国陆军总司令霞飞将军不顾西线英法联军在四月末五月初旨在阻止俄国退出战争而强行发动的牵制战役中损失惨重的事实,执意要发起新的战役,誓言彻底夺回巴黎,一口气将德国赶出法国本土,将战火烧至德国。
英法联军在韦维尔元帅的领导下发起一系列攻势,但是在擅长防御作战的德军面前,自信满满的联军再次损失了二十万人。六月中旬,英军开始拒绝听从法国人的任何命令,六月十七日,法**队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哗变和兵变,起初只是几个团拒绝服从命令,可是在霞飞将军采取强行措施后,军官与士兵的对立加剧,最后漫延到整个法军。
6月21日,巴黎前线部队全部哗变,叛军冲击前线司令部,亢前线指挥官,派出代表联系德军,在没有维系政府授权的前提下单方面宣布与德国人进入停战状态。
这一天,大英帝国也是黯然神伤。
当囤积了英伦三岛全部陆军力量的都柏林在爱尔兰**军持续攻击下最终陷落,愈演愈烈的爱尔兰暴动终于彻底失去控制。
英国国防委员会的那群酒囊饭袋们叫嚷着绞死他们的陆军大臣基奇纳勋爵,却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抑制爱尔兰暴动。首相博纳劳希望贝尔福能够重新就任爱尔兰大臣,全权处理爱”大国海魂 第十一章 改变历史的瞬间(四)”尔兰暴动,不过海军这边同样需要贝尔福这样铁腕人物。地位风雨飘摇的陆军大臣基奇纳甚至只能将保卫爱尔兰的希望寄托在刚刚离开纽约港,尚在广袤的北大西洋上颠簸的美国陆军身上。
也是6月21日这天,长达三年多的俄国内战正式爆发。
四月革命爆发后,俄国政治中心圣彼得堡出现了两个政权相互对立的局面。
很可惜,俄国并没有就此形成类似于美国两党制那样相对稳定的、以国家杜马为核心的政治体系,尽管临时政府和工农兵代表苏维埃都有过这样的努力。
在6月19日举行的全俄规模的立宪会议选举中,总计有2700万俄国人投票。布尔什维克党获得600万票,社会民主党获得将近1800万票,在立宪会议总计707个席位中,社会民主党占据370席,赢得了多数,而布尔什维克党只得175席,实际控制圣彼得堡的布尔什维克遭遇惨败。
其实选举对工人党并不公平。由于沙皇政府布尔什维克长时间的污蔑和反动宣传,绝大部分俄国平民都将代表人类先进方向的工人党看做是从事街头政治的恐怖组织,圣彼得堡人不喜欢工人党。其次,俄国工人党还未将他们的实力延伸到农村。对外界一无所知的农民更容易受到倾向于临时政府的地主富农的蛊惑,将选票投给资产阶级政府。
于是在选举后第三天,史称‘六月革命’或者‘二次革命’的工人起义爆发了。
此时,效忠临时政府的军队都在前线,圣彼得堡附近的军队完全由工人党控制和掌握。当在圣彼得堡港内检修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胡乱朝市区发射了几枚用于训练的空包弹后。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开始了,工人武装沿着涅瓦大街进攻”大国海魂”临时政府。后者仅仅开了几枪就缴械投降。
正午。列宁在民众的簇拥下来到冬宫门口,沾沾自喜地宣布‘俄国人民再次做出明智的选择’,却不知道他这轻率的举动开启了俄国漫长的内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