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揣测之话,日后还是少说一些。” 众人听了李二的话之后,全都默然。毕竟秦王和两个兄弟关系,就目前来说还算是非常亲厚。 并且目前这种情况,两个兄弟都没有透露出要跟秦王争夺储君之位的意思,这时候秦王府就必须表现出对晋王和齐王友善。 三兄弟都是嫡子,都有大功,且背后都有大量的支持者。都是有资格有实力下场竞争的。 目前或是因为顾全大局,或是因为兄弟情分,没有对外展露出这方面的苗头。而秦王府就必须作出容人之量,表现出亲厚友善。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这次邺城之战有李二的旧部战死被俘,但秦王府还是没有对齐王借机发难。 第一个原因是李二觉得,老四那日跟他说的,是真的。但这些话,他却没跟幕僚们吐露过。毕竟有些事,还是不足为外人道。 第二个原因就是老四这次做的,就算是皇帝都没法苛责太多。撇的干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实力雄厚,想要追究都难。 眼下在河内跟燕军对峙的,大部分都是齐王的嫡系军队,这时候想要把齐王的主帅换了,他万一直接带着人回江淮呢? 那黄河以北可就真是落入敌手了。 就算不带着人走,那谁又能使唤动江淮的十万大军? 李元徽跟两個兄长最大的区别就是,他的地盘来自前朝任命,军队更是他一手拉起来的,将领是他提拔的。 这其中没有李源提供的资源。反而是在江淮一直帮关中分担了不少压力。 这也就形成了如今的局面,李四虽然在朝中没有根基,但却拥有十几万大军和江淮之地,这都是底气。 大唐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地盘是他控制的,等同于一个大号藩镇。 追究他的过失?这是一纸诏书的事? 这是大唐中枢和大唐最大外部势力,处理不好谁知道会造成什么波动。 所以,李源可以写信骂儿子,怎么骂都行,甚至亲自去洛阳抽他一顿都行,这是父子之间。 谁也说不出什么。 但皇帝的诏书,就得慎重,得顾忌十万江淮大军的看法。 十月中,秋收完成,北国开始渐渐冷了,逐渐天寒地冻。 大唐和大燕的战事也基本上告一段落,武德元年这场邺城之战,唐军损兵折将,并丢了邺城(准确的说,是没得到)。 但并州战场上,同样夺取了河东。在战略上也不算吃亏。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