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直到又过了三天。 桑莲便带着一整个大巴车的人,下到了歌舞团的大院内。 李景霖正在三楼工作室向下看。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从车上下来的众位,身上穿着的,都是之前自己在大山里看到过的那些少数民族服饰。 没有装饰到特别花哨的程度,甚至显得很是素朴,但又别有韵味。 大巴车里的男男女女,走下车后,好奇的四处打量着。 甚至从三楼往下看,都能肉眼可见的看得出来,似乎不少人都有些拘谨。 直到桑莲老师组织好人后,将众人安排好了住宿的地方。 便又火急火燎的离开歌舞团。 李景霖微微皱了皱眉。 真正的原生态。 这是很大胆的尝试。 对于能不能带起来,李景霖毫不怀疑,因为,民族的艺术,正是来源于他们久弥的劳作。 人民就是天生的艺术家。 如果尝试失败,那绝对不是民族艺术的失败,而是自己的失败,是自己这些“搞艺术”的人的失败。 如何,将乡土间最正统的,最原汁原味的艺术。 将其转化成适合舞台表演的形式。 对于自己这群“搞艺术”的人来说.绝对是巨大的,也是破天荒的挑战。 实际上。 在艺术界。 非专业人士演出,却大获成功的例子,不是没有。 在古典音乐界中,最为出名的,便是那“世界最差交响乐团”。 入门的门槛只有两个。 要么伱完全不懂音乐。 要么你负责一件完全不会的乐器。 然后经过简单粗暴的制式培育速成,开始演出。 演出的效果堪称车祸中的车祸,尼玛星际车祸。 绝对是相当惨烈。 之所以成功,主要还是猎奇,大家都想看看,熟悉的乐曲,到底会被演奏成什么个爹妈都不认识的样子。 演出时,乐手,指挥,观众,面对着共同的挑战-——尽可能的不要笑出声。 而后来,这個乐团解散了。 原因很离谱。 因为,大家居然逐渐熟悉了音乐,逐渐熟悉了手里的乐器,居然正正经经的能演奏好曲子了。 便已经完全丧失了组建的初衷,最终遗憾解散。 可李景霖这次面对的,看似一样,实则却完全不一样。 面对演出节目的时候,也绝对不能报以过度的娱乐心态。 除了音乐本身需要从技术的层面上,将其做些“微调”,使其能够适应大舞台外。 端庄严肃,与娱乐轻松之间。 必须要找准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摇了摇头。 李景霖便继续进入工作状态。 时间,就这么过了整整一个月。 经过了一个月的努力,桑莲才终于将人群集结完毕。 能在民间乡土中,寻求这些人,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桑莲面对的压力极大。 一来,是需要亲自去大山里一点点的考察,选择。 二来,需要去当地劝老乡们去演出,并且同时安排好后续处理,比方说,农耕或收成时候的额外帮扶,养殖畜牧是否能足够人手。 三,便是将这些人带到歌舞团排练里,基本的保障,沟通,以及演出中有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等等。 除此之外。 是否能成功,其实也是一个未知数。 但,国家的支持是到位了。 滇南方面对此大力支持,打响文化名片,解决了不少桑莲的后顾之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