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直到全部安排妥当后,一切便也都正式开启。 李景霖这天并没有继续搞音乐,而是走出来,细细的观察学习。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如果这次机会抓住了,后面到了开始创作《醒狮》时,会积累很多的相关经验。 “乡亲们,咱们一点点来!” “桑团长,我们能行吗?” “肯定能行啊!咱们这民间的艺术啊,那才是真正的艺术!各位能来,那是我们的荣幸啊!” 此时的桑莲,正在动员这些老乡们。 可以看的出。 找来的各个民族的老乡们,对此是有些不自信的。 乖乖。 突然来了个人,说咱平时跳的那点舞,唱的那几句山歌,居然是劳什子艺术? 还要去大舞台? 甚至是国际舞台? 种了一辈子地,在山里过了大半辈子,冷不丁的遇到这种事,这谁能心里不打鼓? 要不是因为有正规渠道背书,甚至有老乡觉得,这怕不是来骗山里面的老实人的哟. “桑莲老师真的是.” 看着名单。 李景霖对桑莲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敢想,敢做。 更重要的是. 真的能够落到实处! 目前确定下来的演出人员中,真的有百分之75以上的人员,完全是来自于乡土之间,完完全全的是各民族老乡,非专业表演人士。 一共有95位表演者。 其中,71人,完全是来自于各个山里的村寨,是最原生态的少数民族。 是的,除了那少数的二十多人,是为了负责一些衔接,或是独舞领舞段落外。 几乎绝大部分的内容,全部是用最为本土的山民们进行表演的。 完全可以说,这就是真正的“人民艺术”。 内容上,确实没有进行太强度的更改,全部都是这些老乡们日常爱跳爱唱的。 只是稍微构建了一下队形,架构,以及帮助这些老乡们适应舞台。 几乎全部的推进过程,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甚至于不止惊动了滇南这边,就连上边都拍下了考察团队,过来帮助解决一些问题。 比方说,对老乡们的安置,福利,等等等。 这可不是谁的面子大的原因。 因为。 一旦这次成功了。 那么,这《滇南映象》,将会开创国内的“首部”。 首部原生态的大型演出,首部以歌舞集形式展现的体裁。 以及 首部以民间劳动者为演出主体的高标准,高规格的文艺演出! 这肯定是值得大力帮扶的。 就在排练的这个过程中。 仅仅是李景霖。 可就接待了不少来自京城的同僚,好多都还是自己的老熟人。 项目不断的推进。 老乡们也越来越适应舞台,在整体的架构上,也补充的越来越细致,打磨的越来越精妙。 终于,在闭关许久后。 《滇南映象》终于迎来了整体的首次大型彩排。 而这一行为,也使得本就十分关注本土艺术发展的滇南三把手,早早的便联系好歌舞团,提前一天,赶到歌舞团,等待着观看彩排效果。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