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 这一次,不是系统叫他这么做。 而是他自己,决定不再给任何人留“躲避改革”的退路。 夜里十点,市委常委会临时通知开会。 主题是“流程制度推进与风险评估”。 这类标题,十有八九是打擦边球的——表面上谈系统,实际上谈人。 尤其是“风险”两个字一写,谁都知道今天要开刀的,不是制度,是人名。 …… 十点零五,书记进场,环视一圈: “都到齐了,那就开始。” 他不看材料,开口就丢出一句: “流程制度试点已经推开。” “有人说太快,有人说风险高。” “那我今天就问一句——哪个环节是错的?” “谁能举出来?” 常委会上沉默一片。 宣传部长赵行第一个出声,语气谨慎:“书记,制度没问题,只是节奏是不是可以再缓一缓?” “干部队伍有惯性,一下子改得太彻底,很多人一时跟不上。” 书记没回应他,只是把视线落在政法委书记梁文耀身上。 “老梁,你觉得呢?” 梁文耀皱着眉,斟酌了好几秒才开口: “制度本身无可厚非,李冬生这个人——干得也确实扎实。” “但问题是……他动了太多人。” “就像你说的,干部体系,不能一夜之间全变。” “有时候,留一点缝隙,不是为了给人走后门,是给人一个缓冲带。” …… 这话其实很有分量。 但书记却只是点了点头: “所以你是说——现在出的问题,是他改得太真了。” “不是做假,是做得太真。” “是不是这个意思?” 梁文耀咬牙: “也可以这么理解。” …… 书记冷笑了一声,把一份资料往桌上一推: “这是一份试点区交叉测评的初步数据。” “95%的流程准确率,82%的群众满意率。”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