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第三段:制度变革必然伴随痛点。组织不是治病,是育人。 最后一句: “谁想把规矩变成挡箭牌,我就把他送去看真正的规矩长什么样。” …… 第二天,这封“答复意见”被组织部长拿到会议上通读一遍。 有些人当场冷笑,有些人低头不语,有些人脸憋得通红。 组织部长合上信纸,抬起头,只说了一句: “书记批了。” “按李冬生这个方向,继续干。” …… 那天下午,李冬生下去调研,走得特别快。 没人拦他。 可所有人都在背后看着他。 那是一种再也绕不过去的感觉: 这个人,他真成了。 成了一个能改动整套流程的人。 也成了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新旧之争”的代言人。 …… 晚上十点,李冬生回办公室,门口站着一个人。 是之前名单被刷下去的“第十名”,叫邹彦秋。 他手上拿着一本旧笔记本,神情拘谨。 “李处,我想补一份调研材料。” “那年我在河西区做灾后重建,原本有流程,但后来合并了,就没挂上图。” “我不是想争,但我想让你知道,我——不是个混吃等升的人。” 李冬生接过本子,翻开,第一页是照片。 第二页,是人名。 第三页,开始是密密麻麻的走访笔记、河道结构图、拆迁对照表。 他翻了很久。 最后合上。 “你上不上,我说了不算。” “但你干没干,我看得出来。” 他抬头看邹彦秋,语气很淡: “你不是为了补材料来的。” “你是怕——被历史忘了。” “我记着了。” “行了,回去吧。” 那一晚,邹彦秋站在楼道尽头,许久才转身。 灯光里,是一个新官场的影子,被照亮了一角。 李冬生“顶风破格”这事,在基层也炸了锅。 不是骂他的人多,而是来求他的人多。 光是一周时间,组织系统后台挂号的“调研回补申请”就递进来五十六份,全部标注:“愿意补材料”“愿意接受回访核查”。 市组织办的接线员都傻了眼。 第(2/3)页